资讯情报 / 工艺资讯 / 正文
“圣诞老人”命运沉浮折射中国企业出口压力
2010-11-08
来源:网络文摘
浏览:1783次
来源:网络文摘
  一个高约15厘米的“圣诞老人”雕像,身穿大红袍,长着白色大胡子,笑容可掬地站在展厅一角。这个树脂材质的“圣诞老人”是福建泉州曦日轻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圣诞礼品。每年7至9月份,这家公司都要出口上千万个这样的工艺品到美国市场,迎接西方人的圣诞节。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座神态活灵活现的“圣诞老人”今年没能坐上赶往美国的货轮,只能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命运的安排。

  “我们没能找到足够的订单,这批圣诞老人只能摆在公司当样品,或者廉价甩卖给国内的小摊贩。”曦日公司外贸部经理郭建章说,“那样的话,连材料的本钱都收不回来。”

  曦日公司高峰期时年出口额约1亿元人民币,今年前三季度仅出口近5000万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比2008年前三季度下降20%以上。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需求稍见回暖,曦日公司四处打探,千方百计争取订单,光参加各种展会的展位费就花掉了300多万元。但今年6月份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过2%。“上半年谈好价钱的单子不能毁约,一年忙活下来,除了保住正常运转外,公司几乎颗粒无收。”

  “卖一件亏一件,这样的买卖没法做!”郭建章说,今年秋季广交会,他们跟外商提出来要涨价15%,原本1美元的“圣诞老人”报价涨了15美分。综合汇率、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涨价等因素,15%的涨幅已经是保证企业生存的最低限度。

  不过,这样的幅度却不能被国外采购商接受。笔者了解到,已近尾声的今年秋季广交会上,多家福建工艺品企业的订单仍无着落。泉州鸿达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克珊说:“过来发名片、拍照片的采购商不少,一问价格,都说要回去再考虑考虑。”

  林克珊分析,圣诞礼品不属于生活必需品,经济不景气大家就少买一点,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原本每年都要向鸿达采购几十万美元圣诞礼品的美国连锁零售商TARGET公司,今年竟然一单未下。”

  由于无单可做,像“圣诞老人”雕像一样遭受冷遇的,还有泉州一家工艺品公司的彩绘师傅张长贵,在他的笔下,一个白色坯胎不到两小时就可成为一尊活灵活现的圣诞玩偶。张师傅本来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薪水,但目前公司订单不足,他只能帮忙干点杂活,拿着每月600元的基本生活费。“我又不敢跳槽,同行企业状况都差不多。如果跳到其他行业,多年学到的手艺就白费了。”张师傅告诉笔者。

  市场效益不好,不少企业只能缩小产能、开源节流,尽量压缩运营成本。“为了维持运转,公司裁减了十几名管理人员,今年我连秘书都辞掉了。”林克珊苦笑道。

  在福建省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共有150多家成规模的圣诞礼品企业,年出口总额为12.24亿美元左右。福建省商会秘书长黄健民告诉笔者,受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挤压,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想办法,找出路:圣诞订单难维持,就转做日常工艺品出口;陶瓷、树脂材料不流行,就开发布艺、水晶材质的产品。

  为了提高议价能力,泉州最大的工艺品企业富丽礼品公司今年尝试着开发了不少带有声控、LED光电功能的圣诞礼品。“产品功能丰富了,出口价提高了两成左右,也更加容易被外商所接受。”富丽公司负责人陈剑峰表示。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企业生存压力倍增,通过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强对外议价能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建忠说。

  黄建忠建议,从长远来看,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努力开拓多元化市场,是传统工艺品企业摆脱出口“依赖症”的必经之路。
下一篇: 纺织骑虎难下 终端家纺产品价格可能上涨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