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不景欠佳 珠三角企业直面“倒闭潮”危机
阿里巴巴小商品网
来源:阿里巴巴小商品网

  导读: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外需严重不足,持续几年的负面形势逐渐在广东经济表现中显现;原材料价格飞涨,工人成本上升,内需收缩,让以外贸和密集型产业占重头的广东内外交困。


某玩具厂倒闭工人追讨工资(资料图片)


  东莞篇——三成企业在亏损 传统行业降幅大
  
  盛夏季节,本应是玩具生产的旺季,但今年7月初,东莞玩具代工巨头冠越突然倒闭,引起业内一阵哗然;7月底,香港港台集团在大陆的最后一家工厂——勇荣橡胶厂宣布结业解散……8月2日公布的东莞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东莞企业的盈利情况普遍不理想,有12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亏损面达29.7%,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增长31.3%。在32个行业中,有23个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其中造纸、家具、鞋业等传统行业下降幅度较大。

  服装业:产销两头都在捱
  
  大约有一半的服装厂减产了,主要原因是订单没那么多,只能减少车位。
  
  “我们纺织服装行业没有所谓的倒闭潮。”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高玉鹏认为,“倒闭潮”和“停工潮”是媒体的夸大之词。“做外销毛衣的企业有的情况的确不好,但还不至于纷纷倒闭。”
  
  王林是一家纺织品公司的当家人,他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感叹时下订单难接,即使接到了大订单也高兴不起来,“接不到订单是死路一条,接到了就可能会亏,身边很多纺织业的朋友现在都是坐立不安。”
  
  “往年这个时候,外国人给我门店下的冬装订单都是好几万件,可是今年到现在才接到了4000多件。这个档口每天成本2300多元,撑完今年估计就做不下去了。”黄河时装城的林老板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
  
  东莞市伟达制衣总经理康晓伟表示,估计很难撑下去了,“棉布以前才6.8元1米,现在都卖到了11.8元,而且还在涨,但产品售价却没有涨起来,赚不到钱了。”
  
  虎门雅美服饰开发公司董事长郭正忠也反映,服装行业虽谈不上“倒闭潮”,但减产的情况还是蛮严重的。“大约有一半的服装厂减产了,主要原因是订单没那么多,只能减少车位,这样坚持下去等到下半年旺季生产秋装的时候再争取盈利。”

  玩具业:利润不及平均水平1/3
  
  公司的利润一直在下降,导致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有订单都不敢接
  
  东莞约80%以上的玩具企业为“OEM”(代工生产)。资料显示,东莞中小企业百元产值平均实现利税5.3元,而玩具行业仅为1.63元,不及平均水平的1/3。
  
  厚街镇泰成玩具厂老板方柏金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倒闭潮,但现在玩具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现在工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订单减少以及人手不足。”他表示,工厂的订单每况愈下,与去年相比,今年又少了1/3左右;而人手方面,虽然工资涨了又涨,但招人还是比较困难。
  
  这样的情况让东莞哈一代玩具董事长肖森林忧心忡忡。肖森林说,2011年以来,工人工资上涨了15%左右,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了20%左右,这些因素加起来,加工企业没有几家吃得消。
  
  “公司的利润一直在下降,导致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有订单都不敢接。”东莞厚街某玩具厂负责人对《民营经济报》记者说,大部分银行认为玩具行业风险过高,利润太低,几乎已经停止向玩具加工企业贷款了,“无奈之下,为保证资金畅通,我们只能转向利息更高的民间借贷渠道了。”
  
  东莞某玩具公司经理钟利民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除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外,他们最大的担心还是银根紧缩可能会导致公司资金断裂的问题。钟利民表示,东莞玩具行业虽未出现大量中小企业倒闭,但融资困难导致的资金链断裂苗头已出现。

  家具业:成本价和出厂价不相上下
  
  有企业间通过原材料互换来解决资金紧缺问题,但蕴含风险
  
  “谁说厚街家具出现‘倒闭潮’,简直就是危言耸听。”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商务副秘书长王猎对“倒闭潮”一说相当气愤,“只能说,在全球经济萎靡的状态下,厚街的家具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困境。”
  
  东莞一家具厂老板鲜先生认为原材料上涨的压力首当其冲。“相比正常时期,原材料价格全线上涨了,涨幅都达到了15%-20%,再加上其他成本,产品成本价和出厂价已经不相上下。”但因市场日益萧条,所以价格一直提不起来,鲜先生表示目前“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据鲜先生透露,现在东莞的中小企业,将近90%都遇到资金紧缺的困境,所以他们也会利用其他方法来保证资金流通,如通过原材料互通,“就是把原材料进行互换,来抵消部分资金的紧缺,这样按照合同来,至少30天内都可以不用现金来操作”。鲜先生说,操作得好就是良性循环,但万一出现问题,比如说中间有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那很可能会牵连很多供应商,其实风险挺大的。
  
  记者从广东省家具协会获悉,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广东省家具出口交货值75.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71.9亿美元增长4.4%,但明显低于全国出口增长速度。广东省家具协会会长王克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6月,内销市场全面放缓,与最近五年来广东省家具行业一直保持16.3%的年均递增速度形成反差。
  
  王克表示,家具行业的现状主要是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可以说是近五年来最困难的半年。不过,由于广东省家具行业基数大,增速放慢一些不要紧,关键是要稳中求进,通过创新迎接新一轮竞争,“再坚守半年,家具行业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王克建议,在当前的情况下,骨干企业可以通过适度加价来消化成本压力。他表示,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加价10%-15%为适度,其中大约5%用于消化成本,大约3%-7%用来做服务,大约2%-3%为利润增加值。
佛山篇——企业库存增加明显 停窑限产陆续出现
  
  在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佛山陶瓷制造业,随着用工成本上升、房地产业萎缩、国外反倾销、原材料价格上涨,再加上产能持续扩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陶瓷行业“印瓷砖就像印钞票”的时代一去不返,陶企正遭遇阵阵寒意。
  
  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近期佛山陶瓷销量明显下滑,大量瓷砖积压。往年企业库存约占产量的三分之一,而最近不少企业库存达到一半以上。此前当地媒体报道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负责人透露,佛山一半以上的陶瓷企业由于库存增加,纷纷提早关窑,全部窑炉关闭的企业约占15%。
  
  A.大企业几乎都出现停窑
  
  [佛山品牌陶企今年上半年的整体销售大约下滑了5%~20%]
  
  佛山市金莎玉瓷业有限公司最近悄然倒闭,老板已经“跑路”。据了解,“金莎玉”成立仅两三年时间,一直发展都相当顺利,去年将总部迁入陶瓷总部基地,生产工厂也在南庄,整个企业年销售额约在2000万元左右,在佛山陶企中属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型企业。
  
  《民营经济报》记者联系到一名金莎玉的员工,据他透露:“从今年3月份开始,企业就停发工资了,到现在4个多月没有发薪。”据说目前金莎玉的总共欠薪额度大概在80万元左右,另外可能还有银行欠款。
  
  还有人认为,金莎玉倒闭的导火索在于内部管理不善。而业内的普遍看法是,“金莎玉”死亡背后,与冷清的大环境下矛盾的集中爆发密切相关。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金莎玉”倒闭并非个案,属于泛家居行业的建陶业在全国范围内都频频出现企业关门、老板“跑路”等现象。
  
  实际上,房地产业的疲软已经明显影响到陶瓷产业。记者了解到,目前,佛山地区陆续有企业开始停窑限产,有些大型建陶企业停窑近20条,年销值20亿元以上的企业几乎都出现了停窑现象。
  
  “佛山品牌陶企今年上半年的整体销售大约下滑了5%~20%。”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表示,现在陶瓷行业的情况比2008年还要困难,不要说从低迷中走出,甚至连上升的趋势都还未显现。

  B.房地产调控传导效应
  
  [从年初以来,由于市场形势未有好转,一些中小规模的陶企已经停产甚至倒闭]
  
  不仅佛山,全国的陶瓷市场目前都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挤压,销量并不乐观。日前,陶瓷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斯米克陶瓷决定关闭部分生产线,还在6月份两次裁员。
  
  “作为下游企业,我们都要看房地产调控的脸色。”陶瓷企业唯美集团的一位中层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整个陶瓷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位于广东东莞的唯美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陶瓷企业之一,唯美集团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表示,由于房地产调控的因素,房地产销售不振带来的就是装修市场的萎缩,从而影响到建筑陶瓷行业的产品销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只能将销售瞄向工程市场,由于工程市场的买家数量相对较少,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大家一哄而上带来的结果就是竞相压价,有些企业报出的价格甚至低于成本。据该人士透露,从年初以来,由于市场形势未有好转,一些中小规模的陶瓷企业已经停产甚至倒闭。

  C.调整期将持续一段时间
  
  [陶瓷制造业整体还处在转型升级的时期,需要在技术、研发、设计等方面加强创新]
  
  金莎玉内部管理和不良债务的两大问题,在佛山很多陶瓷企业身上都存在,业内人士认为,一旦遇上合适的“导火索”,出现陶企倒闭潮并非是杞人忧天。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会长戴一民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经济不景气、反倾销的影响及房地产调控造成的内销不畅使陶瓷行业进入调整期。“按照目前形势看,预计国内陶瓷行业市场在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仍需面临销售上的种种困境”。
  
  戴一民认为,国内陶瓷制造业整体还处在转型升级的时期,需要在技术、研发、设计等方面加强创新,在管理和流程上改革优化,增加单位人工产出,在新的经济形势中取得竞争优势,从而更深层次地解决企业的成本上涨问题。
  
  他表示,事实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虽然它会增加成本负担,挤压生产经营利润,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它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它会迫使企业提高劳动效率,转向用工更少、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与进步。
惠州篇——惠东“鞋都”:萧瑟中的低迷与拯救
  
  惠州最优势的产业就是——惠东制鞋业。在国内外市场的不利形势以及行业自身瓶颈的束缚下,惠东鞋业产销整体疲软是不争的事实。
  
  据统计,仅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惠东鞋业最为发达的吉隆镇,就有近200家鞋企倒闭、歇业,其中100家鞋厂老板选择“跑路”;惠东2003年时产值500万以上的上规模鞋企有78家,但2006年数量开始下滑,到金融海啸影响最严重的时候只剩下50家左右。
  
  不过,惠东制鞋产业经过金融危机、欧盟反倾销的两次洗礼后,当地鞋企已有了一定抗压及应对能力。所以,在当前面临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二次探底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惠东鞋企多选择“休眠式”的应对方法:约有3成工厂选择歇业或外租承包,“倒闭潮”暂未出现。

  口述故事:一个制鞋企业的“由生到死”
  
  兴利鞋业公司曾是惠东吉隆鞋业的开拓者,接到《民营经济报》记者的采访要求,蔡总开始时有些抵触。原因可以想象且容易理解:自己苦心经营20多年的兴利鞋业公司无奈关闭,对于企业主来说总是心痛和不愿提及的。
  
  不过,对于兴利鞋业曾有的辉煌,蔡总还是记忆犹新。
  
  兴:“生”于边贸生意
  
  我们第一个开辟了北京市场,被行业形容为鞋业的“丝绸之路”。说起创业史,蔡总声音大了些。1989年,蔡总单枪匹马跑到北京考察市场,然后把第一批吉隆生产的鞋子推销出去。创造了吉隆鞋厂在国内市场的第一个记录后,兴利又瞄上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借着苏联解体市场开放,蔡总又把鞋业的边贸生意做到了莫斯科。那时的兴利鞋业,在国内的北京、乌鲁木齐、黑河、满洲里,国外的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都有办事处,高峰时年出货量达到六、七百万双。
  
  “那时惠州的平潭机场给我包了两个月,专门给我运鞋。”为了消化数量庞大的订单,蔡总借钱给老乡和亲戚,让其开厂为自己做鞋。据说光做兴利鞋业的订单,就养活了当地不少的鞋厂。“
  
  困:国际市场不景用工问题突显
  
  边贸市场的红火造就了兴利鞋业,但单一的产销模式,也让兴利鞋业在市场突变时显得猝不及防。兴利鞋业由盛转衰,恰恰就是两起突发事件:1994年的莫斯科贸易市场扣货事件,让兴利鞋业一下子赔了400万元;新疆局势紧张,蔡总的亲侄女被害,儿子也差点回不来了。“我的鞋不要了,办公场地和设备也不要了,人能回来就好了。”
  
  从2007年开始,蔡总明显感觉生意开始难做,兴利鞋业这几年的出货量持续萎缩。
  
  国际市场不景让兴利鞋业陷入困境,而生产端暴露的问题则彻底拖死了企业。这几年兴利鞋业和很多珠三角密集型企业一道经历着用工荒。好不容易工人招来了,却又因为待遇条件谈不拢,走了。 “工人跟企业闹矛盾,是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蔡总这样形容他的企业和工人的关系状态。
  
  衰:品牌消亡厂房设备外租
  
  去年8月份,不堪重负的兴利鞋业歇业了事。现在厂房和生产线都闲置着,有时会租给别人生产。兴利鞋业最好时有400个工人,去年解散时仅剩90来人。谈到现在,蔡总描述得很少。
  
 “现在做鞋企不是那么容易了,”记者问是否想重新再来时,蔡总这样表示:“关于企业和惠东制鞋业的问题,实在有太多因素,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我的岁数大了,现在企业不做了,也没有什么社会职务,我和我的企业就是在等‘死’。”采访的最后,蔡总低声地说。
  
  现状:三成鞋企歇业但未规模倒闭
  
  前段时间网上曾爆出惠东吉隆企业出现“倒闭潮”,对此惠东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灿洪并不认同,李灿洪表示惠东仍拥有鞋企3000多家,年产女鞋6亿多双,发展形势良好。关门的只是个别的鞋厂,且规模都很小。
  
  《民营经济报》驻惠州记者刘军长期关注惠东鞋业的发展,他表示目前鞋企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订单减少和开工不足。从2007年起制鞋行业就开始滑坡,到今年情况差到谷底,很多鞋企生意很少,亏损严重,干脆解散工人,企业关门。刘军2012年过年放假后回到惠东,发现很多鞋企都没开门营业,比例达到40%左右。“到了5月份,仍有2到3成的鞋企还没有开门做过生意。”有认识的鞋企老板告诉他,这些厂今年不准备自己做了,等着外地人来租,收点租金就算了。
  
  已经关门的兴利鞋业就是这么做的。其老板蔡总向记者证实,2003年至2006年鞋企最兴旺时,当地有超过80条生产线。一家鞋企如果具备生产线就算规模企业,这些企业就是惠东鞋业的中坚生产力量。而目前,这些生产线萎缩到只剩下2、3条还在自己生产,其余绝大多数租给了外地承包者。不过,“这些企业没有倒闭破产,只是老板自己暂时不做了,静待时机好转。”
  
  当然,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情况也曾发生。2012年初,金和鞋材加工厂老板疑“跑路”,政府部门以维稳理由,接管工厂并拍卖了其货物。关于当地鞋企的倒闭情况,吉隆镇镇长周永坤这样给媒体算了笔数:“2008年走了200多家,2009年走了100多家,2011年10来家,到今年5月份,大概是4、5家。”
  
  应对:政府企业抱团打造惠东品牌
  
  在陷入经营困境之后,惠东已有部分企业选择转型其他行业,以图生存和发展。
  
  蔡和利(化名),兴利鞋业蔡总的大儿子,曾经从父亲那以1000万的价格买来设备和厂房,另起炉灶。但一路也颇多坎坷,企业效益经历从高到低的抛物线。现在他已经将厂房拆除,在原址建起宾馆,希望迎合惠东近年来发展旅游业的热潮,走出另一片天地。
  
  更多的企业,还是选择坚守 “鞋都”。不少企业主还是看好惠东鞋业的前景,期待早日重整惠州鞋业。粤通鞋厂老板李运明对记者表示,对未来颇有信心,全力做内销的他,在吉隆摸爬滚打了10来年,旗下品牌是广东省著名商标,一个投资1000万元的全新鞋厂即将动工。
  
  鞋业作为惠东的支柱产业,为惠东赢来了“鞋都”的美名,但是惠东鞋业总是被不断拿来与温州鞋业做比较,“品牌意识不突出”成为以贴牌代工为主的惠东鞋业的弱项。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惠东县政府今年2月以来先后拨款两个500万,其中一个500万由政府一次性投入作为担保公司的风险金,以扶持鞋企进行融资担保;另一个500万则是政府每年拨款500万,扶持100家重点鞋企进行技术创新。在保障了企业的基本生存之后,政府还鼓励企业抱团突围,积极推动惠东鞋业的品牌化。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在传统家庭式封闭管理的鞋厂在面临市场阻力后,企业家们渐渐看到了抱团生存的力量。2011年11月,惠东县在广州举行了“鞋文化节”,政府促成100多家企业参展,以团体的形式将“惠东鞋业”的整体品牌进行推广,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商,签约项目471宗,合同订购各式鞋子1669.2万双,总金额3.4473亿元。
  
  参加“鞋文化节”的企业都从中获益良多,也促进了惠东鞋业新一轮的抱团热潮。总投资18亿元、面积6000亩的中国女鞋生产基地主题工业园已规划建设;粤东(国际)鞋材市场正在招商,预计明年4月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一站式”鞋材专业市场;惠东四家鞋企合并成立该县第一家鞋业集团——广东香恋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鞋业集团已在全国设立分店220家……许多企业都通过组团成立集团公司来进行研发、设计,有意打造惠东自己的品牌,进而重新进军国际市场。
珠海篇——加工企业:订单减少信用危机双重夹击
  
  珠海设备制造上市企业万力达最新的公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423万元,同比下降28%,税后营业利润为-29万元,三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除了业绩亏损,国际环境不好,订单减少也让珠海的企业蒙上阴影,佳能珠海的“一时归休”就凸显了这一窘境。今年6月,珠海佳能突然要求部分员工长期休假,休假员工只发80%的基本工资。厂方称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出现了大量富余人员,出于业务调整需要让大批员工返乡放假。“我们公司的员工流动性不大,成本有所增加但影响不大。”珠海一家打印耗材企业的业务经理陈先生表示,“不过对于一些员工达几百上千人以上的企业,肯定是有些吃不消的。”
  
  据珠海市科工贸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加工贸易企业有665家,比2008年减少了200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与国际市场大环境不景气有着莫大关联,加工企业过于依赖国际市场,欧美经济危机的影响很明显。
  
  订单减少是许多加工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但是在陈先生看来,随着经济下滑引发的信用危机,也是让加工企业头疼的重要因素之一。“订单倒是不少,可是不敢接。”陈先生表示,市场不景气,部分企业面临着回款难的问题。“以前还只是国内企业有这个问题,如今国外的企业也出现了拖欠款项的现象。最高的时候我们公司被欠账近60万元,相当于三四个月的订单!”陈先生感叹道,“再这么欠下去,我们连工资都拿不到了。”
  
  人工、原材料和物流成本持续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大大缩窄。陈先生对记者表示,“曾有同行跟我说,出口一个40尺的货柜(集装箱)企业才提成五六百元。虽然这说法有些过于悲观,但是现在耗材业毛利润低的确是事实!”
  
  “对于我们这些中小企业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陈先生这样总结,“据我所知,有几个老板就是因无钱支付贷款最终关闭工厂的。”
  
  成本持续高涨,利润空间缩窄,加上客户拖款,许多企业的“钱包”都是瘪瘪的,向市场融资就成了不少企业解渴的源泉。但是中小企业融资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珠海市共有企业45845户,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广州证券珠海营业部区域经理陈华金曾对《民营经济报》记者表示,很多中小企业现有厂房、设备大多已经抵押作为启动资金,要想进一步获得融资,却无可抵押的资产。因此现在很多投资机构包括广州证券在内,会更加注重企业的未来前景和发展潜力,以此来决定是否向企业注资。
  
  “但是能够成功融资的企业比例很小。”陈华金承认,“一般投资机构还是倾向于大企业。”
记者后记:不间断的传言 不可能倒下的“珠三角”
  
  自2008年以来,珠三角“倒闭潮”的传言就从未间断过。
  
  类似的传闻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出现。道理很简单,只要中国经济处在运转状态,就不可能永远一枝独秀,也不可能长期颓萎不振。企业经营状况是衡量经济发展趋势的其中一个要素,随着经济的起落,有人作出企业出现“倒闭潮”的推测或存在这样的担忧一点也不奇怪。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美国因金融海啸的冲击,经济重振面临重重困难;欧洲国家的经济情况也不容乐观,西班牙、希腊的债务危机与经济萧条甚至拖累了外界对整个欧元区的前景预测。
  
  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一些低端的产业开始向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迁移;劳工法律与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这些对成本价格不断上涨的预期,使不少国外与港澳台资金降低了他们对在大陆投资建厂的兴趣。
  
  毋庸讳言,这些因素都为珠三角企业的发展前景蒙上层层阴影,这恐怕也是坊间传闻得以引起广泛注意的重要原因。不过,从目前经济情况来看,广东工业只是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须会出现的调整期或者说整顿期,广东出现企业大规模“倒闭潮”的可能性并不大。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步走出低迷、广东企业转型升级的完成,加上各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扶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有望大大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冬天”过后,珠三角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红火局面。
关注德科创意微信小程序
随时随地畅游环球
使用微信扫一扫
标签
工艺资讯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4006-020-160
QQ客服
14801445571807329062
扫一扫添加
官方微信客服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公众号

小程序
全部
欧洲
美洲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