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 / 工艺百科 / 正文
浅谈中国传统艺术扇骨与镶嵌雕刻艺术
2010-07-24
来源:网络文摘
浏览:2274次
来源:网络文摘

  折扇之所以被人青睐,就是因为其扇面有书画家的佳作,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而扇骨也逐渐发展成为书画家和文人们创作的艺术沃土;雕刻艺人在扇骨上雕刻的许多书画,也同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特别是雕刻家与书画家的合作,相得益彰更使得扇骨的制作日臻完美。
  下面笔者来浅谈一下镶嵌雕刻艺术在扇骨上的运用:
  最初,我是从一把乌木扇坯做起的。第一步先把两根大扇骨,吃火成弧形;第二步做外边的造型;第三步将扇骨里边的小骨与大骨合在一起做造型;第四步是串扇面的小骨,再将其铲薄铲尖;第五步,就是细工了,把扇骨整型,整好型后就把每根小骨在握手的地方刮轮(就是指小边骨要有弧度);第六步是打磨,第七步上抛光车抛光;第八步烫牛角钉(就是在扇柄的地方穿一根牛角钉)。这样,通过八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把扇骨的造型。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又在扇骨上采用了镶嵌艺术与雕刻艺术,并使之与扇骨融合一体。
  以前,我们的祖先基本上是采用螺钿(亦作螺填)。就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漆器物上,作为装饰。这种工艺技法起源甚早,周代时已流行。从现存唐代螺钿实物看,当时已达很高水平。宋元两朝的螺钿实物都是些屏风类大件,后世又有梳妆匣及桌椅器物。至清以后,螺钿工艺渐渐运用到了扇骨中。
  笔者从1988年到现在,自学刻苦钻研,走上了一条艺术创作之路,在镶嵌工艺中,我运用了多种镶嵌手法,如平镶,浮镶,阴镶等,还有自己研制的立浮平镶,也就是在表面摸上去完全是平整柔滑,但镶嵌在里面的图案全是雕空的。
  笔者有一柄扇骨材料是乌木,边骨上镶嵌的材料用的是毛竹内胆,(就是竹黄),经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再把设计好的图案画上去,经过拉花,然后把原搞图案画在扇骨上,通过浅刻手法,刻出整个扇骨的图案,因竹黄很薄,厚度只有二十丝,所以在扇骨上只能刻去十五丝左右,难度就在这里。笔者将这把扇骨题为《秋声》,表现的是柳枝上躲了一只蝉。此扇骨在2006年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了(银奖)。后来,笔者又设计一柄扇骨,镶嵌题材是一枝梅,梅花的枝我采用了樱木材料,梅花叶条用了象牙搭配,制成后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在制作过程中,我先把梅花画在樱木上,然后再通过拉花手法把梅花纹拉出来。在扇骨上则是把原稿图案画上去,再把扇骨上的图案雕空,紧接着把拉好的梅花图案填进去,同时把象牙梅花叶也填进去,然后再胶上胶水,干后把多余不平处全部用锉刀锉掉,通过打磨后,整体的一枝梅花就出现了,再下一步就是在象牙梅花叶上用刻刀微刻后再上色,使整体一枝梅花在扇骨上表现出独特的装饰美。
  再说说“玳瑁镶嵌”。在各种材质的扇骨中,除象牙之外,就要属玳瑁最珍贵了。玳瑁是一种大海龟,也称之为“毒冒”,“蝳蝎”。背上有甲,呈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器肢具鳍足状。产于我国黄海、东南海、南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其大箸者可达1.6米。其背上的角质板是高档装饰品。汉代时即有记载,如《有所思曲》中有“又珠玳瑁簪”句,在汉代制品被视为高贵华美的装饰品。至明代,就出现了玳瑁扇骨。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中记述道:“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缘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  以玳瑁做扇骨,以清代为盛。因玳瑁性近牛角,但表面光滑,又有很自然的花纹,所以人们便将其用于扇骨中。
  一次,我采用了一张长度为26公分的大玳瑁,把它裁成扇骨,镶嵌在红木扇骨上。镶嵌步序是:先把红木大扇骨用刀铲凹两毫米,再把做好的玳瑁扇骨边填平在红木扇骨里,然后用光锉刀锉平、打磨、抛光,抛好光之后,光彩照人。因为玳瑁是天然花纹和颜色,非常美丽。这是笔者的得意之作。其欣赏和收藏价值也很高。这是因为其材质价值高,再加上精工制作和镶嵌,便成为了一件稀罕之物了。
  当今,工业文明发展迅速,空调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就是没有扇子也能消暑降温,取风纳凉。祖祖辈辈用惯了的扇子,似乎是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小小一把扇子,经历代文人雅士的浸染与把玩,手工艺人的精雕细镂与神思妙构,已从实用,进入到艺术殿堂,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其中的艺术情趣,却是值得永远留恋的。
  折扇,从一种实用物品,演变一种艺术品,再以书画为媒介,渗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就成为一种扇文化。这种扇文化一直到上世纪中,仍然相当昌盛。而今,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和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文人雅士人手一扇的繁荣景象必将重现。


下一篇: 家居阳台如何更好装修装饰与使用
收藏